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后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后感.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8 April 2009

老舍的《四世同堂》

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到了老舍的笔下,却成了反映整个时代特色的素材。我们拿两部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来看。在《骆驼祥子》里,一个洋车夫的堕落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畸形与黑暗;老百姓在《茶馆》里的唠闲嗑成了社会变迁的写照。这次他同样地不写民国政府或者游击队,也不写激烈的战场或者大汉奸汪精卫,却抓住“小羊圈”这个不痛不痒的地方创造了一部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小说。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语气激昂,带这浓厚的爱国情绪,并十分逼真的描写了三种人,每个人的优点缺点癖好思想都被展露的淋漓尽致,让我觉的书里的角色都是活在我身边的。

大部分的北平人,包括住在小羊圈里的居民都是属于第一种---我称呼他们为“忍”者。他们有力量,有智慧去反抗,可是为了明哲保身,却在铁蹄下苟延残喘的活着。他们以为只要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就能熬过去,但小崔和孙七等却无缘无故丢了命。这种人的典型就是瑞宣。作为这本书的主角,老舍详细地描写了他内心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和他那时时刻刻受到谴责的良心。不难理解,这些人给读者的忠告就是:在亡了国的时候,大家不但失去了自由和自尊,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掌握在敌人的手里了。

第二种人就是敢于抗击的英雄们,代表人物就是被折磨后的钱默吟。儿子殉国以后,他被汉奸出卖,从一个不问世事的诗人,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幕后抗战工作者。小说不停地歌颂他们的功德,因为很显然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同样在一开始就离家出走的瑞全在后来也成的抗战的代表。像桐芳,刘师傅和小文夫妇这些人虽然开始不积极,但到了最后,也勇于拼搏。

最后一种,也是我认为描写的最惟妙惟肖就是汉奸。老舍把他们比喻成“暑天粪窑的蛆”,说“他们只忠于自己---为升官,为发财,而不顾成千上万人的死活,把弱势群体的无助当成向上升的台阶。他们无聊,无知,无心肝,无廉耻,在没有外患的时候,他们使社会腐烂。当外患来到,他们是国家亡得快一点。”李空山,祁封瑞夫妇,冠晓荷夫妇,蓝东阳,高亦陀这些人为了苟且偷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卖同胞,进贡给“日本的天神们”。他们之间没有友情爱情,只有勾心斗角,肉欲,金钱与官职。丁约翰不能算是汉奸,但他那崇洋媚外的劲儿不亚于任何人,好比千万人的写照。老舍很恰当的说这些人是百年来中国受到外国列强侵略的后遗症,是中华文化的渣滓。

值得一提得是祁家有点像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家。家里都有个老太爷,而且老太爷都有三个成年的孙子。大孙子(瑞宣和觉新)都十分有抱负,心系国家与社会,而且思想成熟办事老练,可是因为早早的结婚成家,被束缚了,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老三(瑞全和觉慧)也都十分叛逆,而且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和老大一样十分关心国事,最终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离家出走。《四世同堂》也和《红楼梦》有点“相似”之处。最后十几章的原稿遗失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结局是从英文版又翻译过来的,可能有点靠不住,当然文笔也大失味道。不过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本小说在历史中还是有它的一席之位的。

后记:这篇文章我回中国前就写好了,可是没想到一趟神州之旅没把我的汉语水平提高多少。经反复斟酌,语句依然不通,缺乏内涵,没有激情,毫无修饰,从头到尾找不到一句像样的话,我甚是自恼,几乎一气之下把文件给删了。不过想想去年中国发生的四川地震和毒牛奶等天灾人祸,那些贪污赈灾款项的官吏们和往牛奶里掺化学药品的商人们总让我想起“蛆”这个字。看来这小说的影响还不小,就应着头皮把它拿出来了。我不顾脸面了!

Friday, 24 October 2008

读《红楼梦》有感

这个题目用在一部巨作上似乎有点太俗了,但与其绞尽脑汁来想一个花俏的名字,我还是最好不要班门弄斧在这种地方花心思。

《红楼梦》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被统称为四大名著,所以它的名字是妇孺皆知的。但往细节里看,《红楼梦》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因为里面没有一个章节是家喻户晓的。我们茶前饭后所听到的、看到的和谈到的,也少有《红楼梦》的影子,可见它的民间影响也就远不及其它三部了。

《西游记》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水浒传》有一百单八将、武松打虎,《三国演义》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更是无人不知;以其为背景的电脑游戏和电影也数不胜数。你能说出一个《红楼梦》里出名的故事吗?我看很难。比较出名的还是一个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然而偏偏就是这么一本书,却被共认为最优秀的古典文学,比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好。为什么呢?我怀着这个问题把这本“空前绝后”的书读了一遍。

几个月后...

我无法用任何文学的眼光去鉴赏,只把它当成一本故事书侧重看情节。

书里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很像无数个家庭琐事的流水帐,虽然有一个总的路线,但发展十分缓慢。为了衬托出女性主人公的特色,贾家的男人被描写成了典型的纨绔子弟,奸淫、内斗、在外采花问柳,挥霍无度,对祖上的名声业绩也一概不顾,伤风败俗的事干了一箩筐。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和思想,也许就是因为如此,《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特别的明显。虽然有七百多人登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个主角的个性被塑造的十分鲜明,其他配角也很突出。

然而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书里的人的身体十分不好,被主子说几句或者受一点凉、累就能一卧不起,病上好几个月甚至把命搭上。总的来说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细心的描写把清朝社会官宦世家活生生的印在了纸上。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个故事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文化像中医,建筑,膳食,服饰等,文学价值十分高。里面的诗词更是绝顶。十二金钗于宝玉他们中秋打的字谜,和“海棠社”里的诗句了,就够我受的,虽然不是完全不懂,可是根本分不出优劣。宝玉的文学修养还数不着,但他写给晴雯写的祭词也是深奥无比。

但是有一点我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最后一部(我看的版本被分成四部,一部三十回)明显是出于另外一个人的手笔,语句的连贯性和措词都大大不如前三部,诗词也只出现了一两次,可见高鹗的为学造诣和曹雪芹还差的多呢。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能回答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可见我对《红楼梦》还是一头雾水。没办法只好参考了些网上的资料,又听了几集“百家讲坛”关于解读红楼梦的讲座,总算对些地方是明白了些。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在文字上伏笔千里,给整本书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是让人越读越有味。这可以从他用谐音给人物取名看的出来,比如书一开头介绍了两个和故事不太相干的人物“贾雨村”和“甄士隐”,他两个人的谐音概括了整本书的纲要“假语存”和“真事隐”(贾府=假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贾政、贾敬=假正经,贾王薛史=家亡血史,等等)。

还有就是贾宝玉,林黛在“道义规矩”的扼杀人之本性天性的封建文明中出现是一个奇迹,作者借此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与批判,体现了人性的真实。然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一气呵成的,而其它三部的章届早已在民间流传,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出现,到明朝被人总结为一部部长篇小说,所以《红楼梦》民间影响不大。你们明白了吗?

我不敢相信我糊里糊涂的写了这么长,其实三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没看懂。

Thursday, 20 March 2008

读《楚留香》有感

家长最怕孩子做什么?除了极端性质的乱交损友、抽烟、喝酒、吸毒等等,恐怕就是怕他们打电子游戏和看武侠小说了。原因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些东西一沾就上瘾。只要看过武侠小说的就一定不会否认它的魅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且包罗万象,它讲述不只是单单讲述精彩的招术和侠义豪情,也注重于人间的情与爱,不可捉摸的人心,反映世俗的偏见。

楚留香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在很早就名扬天下。他与胡铁花,姬冰雁一起,被称为“雁蝶为双翼,花香满人间”。除了他俩之外,他的朋友还有以杀人为职业的中原一点红,掷杯山庄庄主左轻侯,以及快网张三。往往在每个故事的结局他都先敌后友,结交更多的朋友。他有一艘自己的船,而且船上有三个红颜知己: 精于易容的苏蓉蓉,博闻强记的李红袖,还有妙手烹饪的宋甜儿。楚留香一生中也有许多别的女子。《大沙漠》里有琵琶公主和女扮男妆的黑珍珠;在《借尸还魂》里有石绣云;《蝙蝠传奇》里有责任重大的华真真,没有眼睛的东三娘;《新月传奇》里有新月公主;《桃花传奇》里有张洁洁(他最终的老婆)等等。

我猜楚留香的名字可以被理解为“处留香”,有“风流飘逸处处留香”的意思。不过古龙也挺怪的,男人的名字里有“花”、“香”,女人的名字里有“男”。虽然他在武林被喻为一个神话,头上也带着“香帅”的光环,但他绝不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到处留情,喜欢摸鼻子,更喜欢和胡铁花喝酒,这些特征让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常人,虽然他的功夫和本事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古龙常常说,楚留香不是属于任何一个人的,他作为盗贼们的元帅,常常劫富济贫来助人,当然也几乎每次都得到了女主角的芳心。虽说他十分有女人缘,但绝不重色轻友,每次都舍命去救他的好友,这一点可以从他教的朋友可以看出来。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很美,但跟古龙比起来就显得很俗气。他以诗词的优雅来描写一个场景,去刻画一个人的性格,词句却能摆脱格式的束缚。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女主角的描写,有些接近色情小说,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能古大侠就是在讲述一些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是“赤裸裸”的。相对来说,武打场面站的篇幅就比较小,一些决斗被他几笔就轻描淡写的代过去了,侧重点则是在人们心理和外在环境。就好比他通过怒视、杀气、落叶、和尘土飞扬等来凝造气氛并渲染武打的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