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聪明,算数比班上大部分人都好;一起玩耍的同龄小孩中,象棋我从来没输过,一段时间甚至忘乎所以,以“天才”自称。年十三到了新加坡,令我出乎意料。英语听不懂,课跟不上,与同学无法交流。受了这打击后发奋图强,两年后情况大有好转,不过又开始得意忘形。东林并不是什么顶尖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觉得也不太碍事。升学时出了很多状况,可以说是第二次打击,但这次不太一样。国初里多才多艺的人不在少数,我这井底之蛙突然感到十分无用,为什么别人能这么有效的利用他们的时间?我尽力弥补前几年的无所事事,效果终究有限。到了剑桥,这种自卑心理得到了另一种的升华。我可以说是虚度了二十多年的光阴,一无所成,能力有限是一方面,对事情认识的不够清楚是更大的障碍。
荀子的《劝学篇》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有时候可能一辈子也没出过自己的村庄,但是却有“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本领。原因在于他们对事情的好奇与关注,加上对世事和道理的认识,从接触的人中就能得到所有知识。反观现在信息科技这么发达,人们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
每本书都有它的局限性。《劝学篇》鼓励人么好好读书,但在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已被淘汰。但我们可以从全方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取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效果。